【河海吾师】|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永攀科研高峰——访地学院青年教师朱淳
朱淳,1993年8月出生,博士,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滑坡与工程边坡分会理事、国际/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会员;《Froniters in Physics》《Energies》《Geofluids》等6个国际知名SCI期刊的客座主编或编辑,受邀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等30余个国际高水平SCI期刊担任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深部工程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深部岩体力学等方面,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5项,作为骨干人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目前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30余篇SCI论文,8篇EI论文,(JCR一区10篇,JCR二区12篇,IF大于3的论文20篇)他引700余次。申请或者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先后获得第十一届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2021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等多项荣誉。
朱淳老师主要以深部工程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深部岩体力学等方面为研究方向,并对此有很强的认同感。“国家正在面临浅部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矿产资源的开采深度逐渐增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些水利工程和高铁隧道等需要建在高山峡谷地区,这些都属于深部工程的范畴。因此,我的研究方向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及矿产资源的开采方面发挥作用。”
正是在这种科研围绕国家需求的思想指引下,朱淳老师经过不懈努力,以内蒙古长山壕矿区反倾边坡大规模倾倒滑坡现象为例,围绕反倾边坡失稳机理、破坏特征以及NPR锚索对反倾边坡的加固机理发表了三篇高质量论文,单篇最高引用量为82次,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为解决露天矿山、水利、铁路工程等方面的层状岩质反倾边坡倾倒破坏问题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但对朱淳老师来说,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物理模型试验耗时长,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并且数据庞杂,后续的处理与分析工作十分繁琐。面对这项巨大的挑战,朱淳老师平复心境,对众多实验数据有条理地进行分析整合,最终成功证实了NPR锚索可有效地防治反倾边坡倾倒大变形灾害。
朱淳老师不仅胸怀理想、奋战在科研一线,还体恤学生、热爱教学事业,目前主要讲授《工程地质B》《地质工程设计》等课程,同时担任地质工程专业2班的班导师。
实际教学中,朱淳老师还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除了学习上的指导,朱淳老师也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他都尽心尽力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谈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时,朱淳老师表示,科研和教学都格外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教授学生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将各类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拓展科研的广度和深度。专业教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是科研创新的基石,就像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样,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科研方法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教学工作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对科技前沿的学习认识、科研心得、优秀成果进行融合,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科研方向,为科研提供新思路。
朱淳老师还想对同学们说: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历史步入了新时代,社会需要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当前,我们民族“复兴号”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希望各位同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让生命的底色在奋斗中更加鲜亮!
素材:地学院、朱淳 文字:小海螺记者 孙立扬、范佳怡 编辑:小海螺记者 杨昶;张然、柏蓉
为优秀的河海吾师点赞